撰稿:湘江财经工作室
当传统制造遇上新能源转型,泰嘉股份(002843.SZ)的“锯切+电源”双主业战略在2024年遭遇了分水岭。
最新财报揭开了这家细分领域龙头的转型阵痛:在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与光伏行业周期波动的双重夹击下,公司营收下滑6.16%至17.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腰斩62%至5041万元;今年一季度业绩颓势未改,营收、净利再降两成与五成。
这份略显沉重的成绩单背后,既有传统业务护城河的坚守,也有新能源与AI赛道破局的暗流涌动。
01 业绩滑坡:商誉减值与转型失衡
泰嘉股份的净利润腰斩,表面看是子公司铂泰电子商誉减值及罗定雅达递延所得税调整的财务“地雷”,合计吞噬近7000万元利润。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双主业的阶段性失衡——传统锯切业务虽稳守43%的高毛利率,但增长近乎停滞;曾被寄予厚望的电源业务,则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与光伏行业价格战,营收下滑近10%。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功率电源业务虽录得30%增长,但1.76亿元的营收规模尚不足支撑全局。产线爬坡期的频繁换线导致效率折损,叠加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其毛利率甚至滑落至-25.64%。
这一“长坡厚雪”的赛道,当前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承载着未来增长的想象,也需直面行业周期的残酷洗牌。
02 主业分化:锯切“守江山”电源“谋增量”
面对业绩压力,泰嘉股份的策略清晰呈现“防守”与“进攻”的双线逻辑。
在传统锯切领域,泰嘉的护城河依然稳固。凭借35%的国内市占率与全球前三的产销规模,硬质合金带锯条营收逆势增长2.42%,海外市场在周期性去库存压力下仍实现6%的出口增长,欧洲、印度基地布局初显成效。
更关键的是,向上游合金材料生产线的布局,有望在未来2-3年打通成本管控的“任督二脉”。反观电源业务,消费电子端的滑坡已成定局,但泰嘉的转型野心并未止步。
一方面,其加速向PC电源、AIPC电源等高附加值领域突围,已完成新客户验厂与试制;另一方面,大功率电源押注AI算力与新能源浪潮,服务器电源模块产线于2023年四季度投产,现配合国产昇腾芯片厂商订单逐步放量。
公司高管在调研中透露,正探索“组件级电力电子”技术突破,试图从代工模式向解决方案商转型。
03 战略纵深:组织变革与全球化破局
为匹配业务转型,泰嘉的“手术刀”已挥向内部架构。组织再造上,其将电源事业部与海外事业部纳入变革重点,通过整合制造基地压缩管理成本,同时推进数字化系统优化供应链效率;资本运作上,终止股权激励计划后,转而设计“奖励基金+股权激励”组合拳,意图绑定核心团队与新业务增量业绩。
泰嘉股份董事长方鸿
全球化布局则是另一重破局关键。继荷兰设立欧洲分公司后,泰嘉与德国百年名企昂兹达成战略合作,共享全球仓储与研发资源,剑指“双五十战略”(国内市占率50%、海外销售占比50%)。这一动作不仅强化了其海外渠道韧性,更可能在未来打开高端市场的增长空间。
04 AI与新能源能否打开估值空间?
短期来看,消费电子复苏与光伏行业筑底仍是业绩回暖的关键变量。但长期想象空间,或许藏在两份“产业密码”中:
其一,AI算力电源。美国对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倒逼国产AI服务器渗透率提升。泰嘉的数据中心电源模块已切入昇腾芯片供应链,其新款高功率服务器电源凭借高效散热与稳定性能,或成国产替代浪潮的受益者。
其二,新能源赛道。尽管当前光伏行业波动剧烈,但泰嘉在储能电源、站点能源等领域的产能爬坡与订单储备,叠加组件级电力电子的技术投入,或将在行业回暖后迎来爆发。
湘江财评
泰嘉股份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跨界转型”的典型挑战:传统业务护城河虽深,但天花板可见;新兴业务想象空间大,却需直面行业周期与技术迭代的残酷竞争。
其能否在2025年实现“锯切守稳、电源突围”,不仅取决于产能爬坡速度,更考验对AI与新能源产业节奏的精准卡位。
尽管公司管理层通过组织变革和技术投入积极应对,但消费电子复苏乏力、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等外部压力不容小觑。对于投资者而言,则需要警惕三重风险:商誉减值余震、光伏行业复苏不及预期、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