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在长沙时代阳光大道的超充站前,燃油车与电动车并排停靠的画面,成了和顺石油“油电协同”战略的缩影。
作为民营加油站第一股,和顺石油的2024年年报像一把双刃剑:营收净利双降的数据背后,一边是“优化”27家低效油站的主动转型,另一边是抱紧华为建起6座超充站,充电桩单日752度的“带电狂奔”。
当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碰撞从对立走向融合,和顺石油的转型之路究竟是一场豪赌,还是一次必然的进化?
01 战略止损:加油站规模加速优化
2024年,和顺石油的营收与净利润双降——28.11亿元营收同比下滑14%,2926万元净利润近乎腰斩。但比数据更扎眼的是27家租赁加油站的关闭,加油站数量从62家门店减少至35家。
这一动作背后,是成品油市场不可逆的萎缩:中国石油经研院预测,2030年全国加油站将从11万座锐减至9万座。需求端持续萎缩,加油站未来五年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洗牌趋势。

对于和顺石油而言,场站规模收缩的背后,是公司主动对低效能门店实施的结构性调整,是面向长期发展的战略校准。
2024年财报显示,和顺石油在主动优化调整低效油站后,其销售费用骤降15.55%,经营现金流反而逆势增长123%至2.04亿元。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则是将资源从低效资产中抽离,为新能源转型腾挪空间。
02 技术博弈:充电业务“现实很骨感”
在油站关停的阴霾下,充电桩业务成了财报中罕见的亮点。6座超充站的投运,单桩日充最高752度的峰值数据,让和顺石油戴上了“超充概念股”的帽子。
但细究发现,这一数据与投资者互动中披露的“单桩最高日均346度”存在微妙差异——前者或是极端场景下的瞬时爆发,后者才是日常运营的常态。
2023年11月,和顺石油与华为首次达成战略合作,其首座光储充一体超充智选站已于长沙成功落地并运营。和顺石油由此有了“华为超充”概念。

今年3月17日,比亚迪正式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宣称电动车5分钟充电可达到400公里续航,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与华为合作的光储充一体站,搭载600kW液冷超充技术,号称“一秒一公里”。光伏车棚日均发电1000度,储能系统削峰填谷,试图将充电桩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但现实却骨感:尽管和顺石油已投运6座超快充电站,但从营收结构来看,该业务的贡献度仍相对有限。若要将充电业务培育为主营方向,无论是市场规模拓展还是盈利模式优化,还需经历长期深耕与战略布局。
充电桩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入场券。和顺石油的困境在于:35家自营加油站的改造空间有限,若想实现“三年万座超充站”的华为合作目标,外部扩张势在必行。
03 未来赌局:油电协同能否破局?
和顺石油的转型,本质是一场“油电共生”的生态实验。年报披露,公司积极探索 "油电协同" 的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在加油站旁增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源服务多元化。
场景融合:在长沙旗舰站,加油积分兑换充电优惠、充电间隙购买非油商品的模式,试图将457万会员转化为能源生态用户;
技术押注:董事会报告透露,公司正探索“光储充一体化”及车网互动(V2G)技术,并计划与车企、第三方平台深度合作。

成本博弈:AI采购系统降低吨油成本,柴油批发逆势增长,为转型输血。
但风险如影随形:超充设备迭代可能引发沉没成本,充电桩利用率不足将加剧现金流压力。正如财报预警:“随着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可能面临现有充电设备迅速过时的风险,设备升级换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湘江财评
关店27家是传统能源的谢幕,充电桩单日爆充752度是新能源的启程。
和顺石油的转型,像极了一场“左手断腕、右手带电”的极限平衡术。当特斯拉超充站开始卖咖啡,蔚来换电站布局社区,留给区域油企的窗口期或许比想象中更短。
下一站,和顺石油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如何让充电桩从“概念标签”变成“利润引擎”?又如何在这场油电共生的试验中,找到比“1+1>2”更性感的商业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