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天下原是濂溪一脉——记录片《周敦颐在郴州》赏析
八百年前,一篇《爱莲说》横空出世,周敦颐声名鹊起,天下皆知。然晚清大学者王闿运的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世人能详尽者几稀?近日由郴州市纪委监委、郴州市委宣传部、郴州市委网信办出品拍摄的三集历史人文纪录片《周敦颐在郴州》的纪录片《周敦颐在郴州》清晰明了地向我们讲述了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与郴州、与湖湘文化的渊源。
周敦颐的濂溪学自湖湘起源远流长,后世研究者奇文郁起,轹古切今。周敦颐受人景仰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道学宗主”,更因为他的所提倡的道德修为与思想修养与我们现正在努力践行的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当大学者王闿运以对联的形式把湖湘文化的渊源一语道尽,又经过几代湖湘子弟的努力,湖湘文化到晚清和民国已然浩浩荡荡成奔流之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豪气与激情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彩注脚为中国历史写下天地宏文!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共识举世皆知同赞!
小心求证 大胆尝试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学者称濂溪先生。基于周敦颐在湖南郴州八年的屈谪工作和生活,更基于周敦颐濂学思想的光耀后世,为了寻找这位北宋的理学宗师与郴州的瓜葛与痕迹,在三家出品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导演聂桐胜带领其剧组团队,历经艰辛,遍访我省周敦颐研究专家,拍摄制作了纪录片《周敦颐在郴州》(以下简称《周敦颐》)。
本片共分为《勤政启智》、《教化润心》、《清廉传世》三集共45分钟,通过专家访谈、原作朗诵及师徒(“二程”)授课、游历郴州山水等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展现周敦颐在郴州的人生轨迹。
片子采用传统再现历史现场的纪录片手法,着重展示了周敦颐在郴州的八年间有关他的濂溪一脉的初心与道成。导演聂桐胜曾经说过,周敦颐生前在多个省份十多个城市任职和生活过,这些城市都很注重对他及其理学思想的挖掘、弘扬和宣传,但为周敦颐精心制作一部这样系统、详实的纪录片,郴州是走在了全国前面,抢了头功。
本片以当代影视人的视角探寻周敦颐如何作为“非常之人”,又如何成就“非常之功”的时代答卷。主创团队对照文稿和画面去精雕细琢本片的视听语言、结构和节奏,以人文纪录片的文学性、史料性、真实性的角度进行筛选、圆通和美化,播音员富有磁性弹性的雄浑男中音逐句植入编导的情感,精选的音乐和片子舒缓的节奏,显得音画融合浑然一体,把一个与我们相隔近千年的时空,熟悉而陌生,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真实而又虚幻的理学大家周敦颐演绎在我们的视野中。
要刻画一个人物,笔者常常想起电视机的成像原理,一个画面是由无数个像点组成,这是一个常识,理论上来说,像点也叫像素,数量越多,画面越清晰和真实。同样,纪录片描述一个人物也是如此,主人翁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需要一个个他人生的轨迹点一个个串起来,迹点越多,迹点之间越近,描摹主人翁的轨迹就越靠近他真实的人生历程,细节越丰富就能走近主人翁的内心世界,主人翁形象也就越完满和厚实,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心灵的震撼和情绪价值就越大。本片以导演聂桐胜g带头的主创团队很明白这个机理,他们多次征集专家的意见,收集专家的研究周敦颐的成果,查阅大量有关周敦颐的资料,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拾贝捡珠,把“理学鼻祖”周敦颐本有的不朽的文化“高峰”的形象完美刻画。这么多年来,人们都是知道周敦颐的名望,背诵过他写的《爱莲说》,但很少对他血肉丰满的形象和历经沧桑的执念有很深的感知。纪录片《周敦颐在郴州》可以说是完成了对这一历史名人鲜活的人物塑造。“就是说,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大家再提到周敦颐,至少会对他有一个相对完整和产生重大贡献的具体指向印象了”,聂桐胜告诉笔者。
当下中国电视人似乎总有一种深沉的文化忧虑情怀和使命担当,面对灿烂辉煌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总在以纪录片手法围绕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完成一次次历史与文化、古代与当代、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执着与追求的时空对话和灵魂的交流去探寻中华文明的真谛和历史文化的轨迹与规律。如近期取得很大反响的湖南卫视大型纪录片《中国》系列,央视的《飞越中国》《苏东坡》,成都电视台的《司马相如》《杜甫草堂》等等。而近日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爆火的纪录片《周敦颐在郴州》也属于这一类型。本片虽然体量并不算巨大,但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当代纪录片流行的多种手法一个不少,诗化的语言,饱满深情的解说,优美的意境和哲理故事,加上细腻有趣的叙事手法,再现北宋历史上的周敦颐时空,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技法让片子有电影级别的视觉效果:画面极为精致和讲究,镜头捕捉翔实精细,色彩或斑斓绚丽或线条简洁明了,光影边界清晰,构图大气有型,帧帧精品难忘。
尤其是导演充分理解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的摄制加持航拍的崇高叙事。较之地面拍摄,航拍开阔视野与生俱来就具备进行崇高叙事的大突破,其所带来的视觉冲击、飞越俯瞰的愉悦感,打掉了历史题材取景的痛感,给足导演痛快淋漓表述的快感。试想一下,荒凉大地的夕阳余晖中拖着一个苍老的斜长背影,在路上的行走是周敦颐瘦弱多病的身体在物理运动,更是他心意与思绪的滚动、孕育,较传统航拍而言,摄像师以第三只眼睛的功能也被赋予了以“虚拟在场”的方式进行影像文本造型和叙事的能力放大,所摄取的现场场景与《周敦颐》时代的活动空间更加接近。这种由于技术本体的“超越性”所产生的复杂美学体验在《周敦颐》片子中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和熟稔运用,这样表现和处理后,《周敦颐》就不再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生平的简单回溯与再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的支流做了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推介。
礼敬莲溪 空谷足音
中国历史有太多的相似和反复,就文化思想发展的轨迹而言,螺旋式的上升和生长,太容易给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周敦颐的濂学主张思想是儒家文化沉寂发展了一千多年后的再度崛起。对历史最好的传承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从传播思想理论构建的视角出发,周敦颐的濂学主张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赓续发展的又一种新的文化成果,开辟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新境界,是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给予的最大礼敬,已然载入中华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光辉史册。
纪录片《周敦颐》不仅注重对历史人物周敦颐的人生经历的做了深入挖掘,还主动积极探索周敦颐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古今对话间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条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路径。文献表明,周敦颐不但廉洁从政,而且廉洁治家,可谓修齐治平占三样,他曾把自己的自律与心志写成诗:“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乐善好施、崇尚诚信道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喜好道理,主张“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经常告诫家人:钱财身外物,够用即可;房舍遮风雨,够住就行。正是周敦颐的清廉治家,从严教子,他的两个儿子都进士及第,长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为徵猷阁待制。延续周敦颐濂学思想文脉写就的治家遗训《周氏家训》,成了一本极具中华民族正统思想的样板教材,其内容皆为弘扬清廉、正直、和谐等精神要义。最值得提出的是周敦颐惯行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思想,充分展示了《爱莲说》包含的清廉文化精髓并教化万方,使周氏后人杰出者以举世皆赞的业绩和贡献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留下:做人“积德、行善、慈爱”,做官“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的千古功业。
另外,片中还通过小学生诵读原作《爱莲说》的方式呈现周敦颐最经典的作品,彰显周敦颐的思想和文化非常契合当代的需求以及它们与当下的关联,已然受到年青一代学子的追捧,并简要预示作品的意义、内涵和影响未来可期。导演还讲述了周敦颐与郴州的渊源,阐释了郴州莲溪书院的各场所的物质形态所具有的教化功能,从另一个侧面探寻周敦颐这个历史人物在当代的痕迹,让其与观众、时代产生更深的情感互动。
在众多描绘错综复杂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历史画卷的记录大片中,《周敦颐在郴州》勾勒出周敦颐和他的濂溪文化的精神脉络和历史图谱,更注重读人物精神世界的探讨和理学初心使命的阐释,片子没有描绘天神地祇、物魅人鬼所形成的神灵秩序,而是寄情于造化遗物之中,比如品种繁多的名花里,周敦颐以菊花、牡丹映射自己钟爱莲花之由,把个人的情感、价值观移植到世人不很关注的莲花上,周敦颐神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这种高尚情操和品格更多的是附体在后来湖湘文化发源者周敦颐身上的政治理想和个人修炼精神境界,在耳熟能详的理学名篇《爱莲说》的119个汉字里,精简的一篇短文蕴藏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脉络中。一篇《爱莲说》生动地记述了古代中华文明中对当今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道理与圭璋,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大力践行党的自我革命的今天,看这部纪录片真是在地地道道享受一堂优质的思政课。
都说影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种种条件之所限,本片呈现出的遗漏、遗憾和不足不难举证。如在虚拟收术和Ai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本片后期制作中的科技含量还是太少,如能适量增加则更为出彩,再如在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充满人性与灵性的山河与灵魂的默契里,周敦颐渴望在梳理眼下山川物产,黎民苍生生存滋衍在贫富交织的起伏里,征服惧于自然和封建的内心焦灼,强大的内心挣扎于天地大沟通中,这些需要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示没有得到充分的演绎和表达;没有南方四时景色的变换去演绎一个读书人敏感于四时交替的情感和认知,去再现历史时空的主演场景、动作、色调和服饰过于单一;片子中虚实结合的对比感、今人呆滞拘束的代入感、行走在路上的重复感等等诸多类似的片子讲述展现技巧和手法雷同单调,凸显创作突破瓶颈的艰难;还有历史还原空间大场面调度,历史时空与生活的想象在片子中太多同频重叠,片子文案解说依旧过于传统,而略显沉闷和节奏缓慢。整个片子的格局如果再打开一些、原创精神和创新活力再多一些释放,那么本片的传播力会更强劲。
与周敦颐曲折丰富的人生历程相比,一部45分钟的纪录片自是不能解决所有喜好和热爱周敦颐思想的读者心中所有疑惑与不解,但是引人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对一个呈现的问题最好的解答途经就是能够不断地引起读者追问这个问题:周敦颐思想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多广?周敦颐在郴州在湖南还有什么更闪光的思想?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和濂溪文化还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多久多大的衍生效应?如果能够产生这种效应,将会大大超出观众的意料而收获惊喜,地域文化的名人效应就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文/欧阳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