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仁绘言绘语、三人行书社组织50名学生走进郴州创显科普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两天的“非遗传承+劳动教育”研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感悟生活。
研学活动在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拉开序幕。在创显基地的草坪上,月光如水,篝火熊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初来乍到的新奇感受,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大家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不仅让孩子们迅速熟悉了彼此,更点燃了对后续活动的期待。
在非遗手作课堂中,竹篾工艺成为主角。基地导师通过视频展示精湛的“破篾成丝”技艺,将竹子变成薄如蝉翼的篾片,令学生惊叹不已。在编织竹篾扇时,学生们如同编写程序一般,规划篾条走向,按照“挑一压一”等规律进行编织。通过巧妙构思,他们把动漫、星空等创意融入传统竹扇,让古老的竹编工艺焕发青春活力。同学们兴奋地说:“没想到竹编能这么有趣,还能锻炼逻辑思维,像在给竹扇编写独特的‘密码’!”
田园野趣环节,浑水摸鱼活动让池塘变成欢乐的海洋。学生们穿上捕鱼服,踏入池塘,在水中摸索鱼的踪迹。他们相互协作,有的负责封堵鱼路,有的用衣兜充当“渔网”。在水花飞溅中,团队默契悄然生长,孩子们尽情享受着亲近自然的快乐,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在农田里,学生们迎来了“劳动课堂”。在农耕导师的指导下,大家分组领取农具,认真学习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技巧。“持苗要稳,间距需均匀。”学生们谨遵教导,即便汗水湿透衣衫,依然专注于手中的菜苗。看着生菜苗在土壤中扎根,他们仿佛看到劳动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窑烤红薯、玉米活动则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智慧。学生们分组协作,捡砖搭窑、引燃柴火、埋入食材。在等待美食的过程中,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计算食材数量、窑体砖块数以及烤制时间与温度的关系,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当土窑打开,香甜的红薯和玉米香气四溢,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在日记中写下感悟,“真正的快乐来自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与成长。”“学会了团队协作,懂得了劳动的价值,这是手机无法给予的。”
郴州创显科普劳动实践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一直致力于构建“非遗传承+劳动教育”双螺旋育人模式,未来将继续创新研学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帮助他们主动远离电子产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来源:郴州创显科普劳动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