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电视总把音量调到最大,还经常挠耳朵,我们以为他调皮……”家住郴州的刘女士提起5岁儿子轩轩(化名)时满是自责。直到幼儿园体检发现轩轩双耳听力重度下降,家长才赶紧带他来到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诊断病因竟是腺样体肥大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
轩轩并非个例。《中华儿科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我国3-10岁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率高达32.5%,其中约34.7%会继发分泌性中耳炎(数据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1)。更令人揪心的是,国家耳鼻喉研究所2023年《儿童听力健康报告》指出,因腺样体问题导致的听力损失,平均延误诊治时间达7.8个月。长期听力下降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甚至造成永久性耳损伤!
“腺样体是喉咙后部的‘守门员’,一旦过度肥大,就会堵住咽鼓管,让中耳变成‘闷罐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邓忠教授解释。阻碍通气导致积液无法排出,滋生细菌引发炎症,积液压迫鼓膜阻碍声波传导,孩子会不自觉调高音量、反应迟钝,长期口呼吸还可能导致龅牙、下巴后缩的“腺样体面容”。家长可通过观察孩子是否频繁抓耳、摇头,把电视音量调至80% 以上,对话时总问 “啊?”、语言发育比同龄人慢,以及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信号来判断,也可以在家进行悄悄话挑战,在2米外用气声说简单词汇观察孩子反应,或用手机电筒轻照耳道查看鼓膜是否浑浊、有无液平面,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医学上可通过电子鼻咽镜无痛检查腺样体堵塞程度,以及声导抗测试5分钟锁定中耳积液情况。
轩轩接受了“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手术仅20分钟,出血不到5毫升。“术后回病房,他就说耳朵不闷了,孩子听力改善了。”刘女士哽咽道。配合鼓膜置管引流积液,1个月后复查,轩轩听力基本恢复正常。“腺样体手术早已进入超微创时代,家长不必‘闻刀色变’。”邓忠教授强调,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手术能有效预防听力永久损伤。(文/刘琴)
来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