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病房时,刘松涛已经开始了他的例行查房。作为该科主任,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提前半小时到岗。“康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说,“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治疗室里,器械的运转声与鼓励的话语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这里每个患者都在与自己的较量:骨折术后的建筑工人重新学习站立,舞蹈演员咬牙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关节摔碎的老人艰难地迈出每一步……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却都指向同一个终点——康复。
而刘松涛,就是那个为他们的康复之路点亮希望的人。
破壁者:在伤痛中重塑生命可能
43岁的罗先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从八米高的脚手架上坠落时,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此终结。三次大手术后,这位曾经的壮汉连翻身都需要父亲帮忙,鬓角在一个月内爬满白霜。“医生,我什么时候能走路?”这成了他每天重复的问题。
“别着急,我们会让你重新站起来。”刘松涛每次都耐心且胸有成竹地回复。他带领团队为罗先生制定了精准的康复方案。随着治疗的深入,团队引入脑科学介入疗法,通过特定的眼球追踪训练和肢体镜像疗法,一点点修复着受损的运动神经通路。
两周后,当罗先生第一次在医护人员辅助下尝试坐起时,汗水浸透了病号服,但他的眼神重新焕发了光彩。一个月后,当罗先生拄着拐杖在走廊里自如行走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同样在康复医学科创造奇迹的还有72岁的黄女士。车祸导致她骨盆和左胫骨平台严重骨折,术后连基本活动都困难。刘松涛凭借多年临床经验,一眼就看出她疼痛的关键所在。“很多医生只看到骨折,刘主任却能看到神经系统的问题。” 黄女士感激地说。在刘松涛团队的精心治疗下,两个月后她不仅能够独立行走,生活也基本恢复了自理。
“在刘主任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康复医学科患者们常说的话,也是这位医者仁心妙手的见证。
思想者:疼痛背后的神经密码
在刘松涛的诊室里,常有患者疑惑:“我明明腰痛、背痛,为什么还要训练眼球?”
“疼痛不是终点,而是神经系统的‘求救信号’。”刘松涛的理念,有些颠覆传统。他坚信,肌肉骨骼系统的任何问题,本质上都是神经学层面问题的外在显现。他首创的“易正疗法”,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将超声微创技术与脑科学结合,通过前庭系统调节中枢神经,再以功能性训练强化肌肉控制。在临床实践中,这种从局部到整体,从根源到症状的治疗思路,不仅提高了疗效,还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为患者打开了康复新天地。
“刘主任让我做的那些眼球训练和平衡练习,居然真的让膝盖不再疼痛,现在我又能跳舞了。”34岁的李女士上班练功时不慎致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做完手术后仍有中度疼痛,后通过脑科学引导的疼痛管理和功能训练,膝关节活动度从受限恢复到正常范围。
目前,“易正疗法”已获得湖南省科技厅立项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作为这项技术的研发单位,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被授予“湖南省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康复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称号。
在刘松涛的带领下,该科室团队始终秉持科研服务临床的理念。7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市厅级课题的研究成果,50余篇发表在SCI等权威期刊的论文,20多项国际康复技术认证——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对康复医学的不懈探索。“每项研究都要回答一个临床问题。”刘松涛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发表论文,更要让患者真切感受到康复效果的提升。”
传灯者:自费求学,只为病人康复
“技术没有边界,患者的痛苦就是我的课题。”刘松涛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一叠国内外培训笔记。为学习前沿技术,他曾自费赴上海参加国际著名康复学专家的培训,一天学费近两千元,他却说:“这笔钱,值!”
在刘松涛的引导下,科室团队近几年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康复治疗技术培训,不仅大大提升了团队技术服务能力,更为患者送去了康复的希望之光。刘松涛深知,只有不断精进技术,才能为患者谋福利。
“一个人再强,不如一群人都强。”回到郴州,他再将所学倾囊相授:他引领郴州市多家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推进康复医学同质化培训;携手湖南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会等组织,开展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康复治疗线上公益课,惠及全国上万名基层医者。此外,他还创立进修生培养项目,推动“易正疗法”普及全国。
从医二十载,刘松涛的头衔很多,但他最珍视的仍是患者那句“谢谢”。于他而言,康复不仅是技艺的磨砺,更是生命的重塑。他常言:“医生手中紧握的,不仅是冰冷的仪器,更是他人的命运。”这份敬畏与热忱,让他的白衣始终闪耀着温暖的光芒。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首届中国医师节“郴州市优秀医生”、首届郴州市“林邑中青年名中医”。
穿过走廊,墙上挂满的锦旗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康复故事,而刘松涛和他的团队依然在这里,陪着每一个患者,走向希望的明天。(文/肖佩珊)
来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