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被称为“无声的骨骼杀手”,尤其威胁着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速度会显著加快,骨质疏松风险急剧升高。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1%,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患病,而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超过半数。这种疾病会使骨骼疏松脆弱,最终可能因咳嗽、弯腰甚至轻微碰撞就引发骨折,出现“老来折腰”。
早期骨质疏松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出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指甲变薄易裂、慢性背痛、夜间小腿抽筋频发等这些表现,就提示骨质疏松正悄悄袭来。这些症状常被归因于“衰老的自然表现”,易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对于骨质疏松预防是关键。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陈筱涛主任医师提出防骨松黄金公式:40岁护骨+三管齐下+精准筛。
1、40岁后建立“护骨意识”,进行早干预,活动时防摔倒,进行体重管理减轻关节负重。
2、饮食+运动+日照“三管齐下” 防骨流失。
饮食:饮食上应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糖,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多摄入虾皮、全脂奶粉、芝麻、牛奶、鸡蛋等富含钙食物;补充骨骼需要的原料:每日可补充钙800-1200mg和维生素D 800-1200IU。
运动:每日进行30-45分钟的负重运动(如步行、跳绳、抗阻训练),增强骨骼和肌肉。
日照: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左右,裸露四肢背对太阳,避免眼睛和皮肤灼伤。
3、建议5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DXA)。
若T值≤-2.5需立即治疗,-1.0至-2.5之间应启动预防性干预。对于高危人群(早绝经、长期用激素、体型瘦小、家族史)应提前至40岁筛查。
在内分泌科专科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抗骨松药物。通过上述科学管理完全可能实现“老来不折腰”。 (文/陈筱涛)
来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