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到,贴秋膘”,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承载着古人应对季节变化的饮食智慧。在物资匮乏、体力消耗大的过去,人们通过秋季多吃肉类补充能量,弥补夏季因暑热流失的体重,为寒冬做好准备。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变,“贴秋膘”不再是人人适用的“养生宝典”,盲目跟风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刘力副主任医师提醒:想要让这一传统习俗为现代健康服务,关键在于“科学贴膘”。
“贴秋膘” 的本质是“秋季合理进补”,核心在于“补不足、控过剩”,而非“多吃肥肉、盲目增重”。掌握以下三个原则,才能让“贴秋膘”真正为健康助力。
![]()
营养选对路:盯紧优质蛋白,远离无效脂肪
夏季高温可能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不足,秋季进补应重点弥补这些“缺口”。推荐选择瘦肉(如牛肉、去皮鸡肉)、鱼虾、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再搭配白菜、萝卜、山药等秋季应季蔬菜,以及小米、燕麦等杂粮。这样搭配既能补充能量,又能控制热量摄入,还能保护肠胃功能。而五花肉、肥牛等肥肉,炸丸子、炸肉等油炸食品,以及红烧肘子配甜面酱这类高糖高油的“重口味进补”,只会增加身体负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人群分清楚:按需调整方案,拒绝盲目跟风
“贴秋膘”的初衷是“补不足”,因此不同人群需区别对待。
1、需“控秋膘”人群:对于体重超标、肥胖或已有“三高”、脂肪肝、痛风等健康问题的人群,秋季进补需格外谨慎。饮食上应遵循低脂、低糖、低嘌呤的原则,避免大量摄入肥腻肉类和精米白面,以免加重代谢负担。
2、可“轻贴膘”人群:夏季“苦夏”症状明显(体重下降、乏力、免疫力降低)的人,以及老人、儿童、体力劳动者,对能量和营养需求更高,可适度增加优质蛋白。
3、先“调脾胃”人群: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便秘等“上火”症状,本身脾胃虚弱的人,需先调理肠胃功能,再考虑进补。可通过山药莲子粥、清蒸鱼等易消化食物养脾胃,待消化功能改善后,再逐步补充营养。
食量控到位:循序渐进进补,搭配适度运动
传统“贴秋膘”常伴随着“大快朵颐”,但现代健康饮食更强调 “适度”。即使需要进补,每天的热量摄入也只需略高于消耗,而非远超。进补时也不要把营养集中在某一餐,可将优质蛋白分散到三餐中,比如早餐加个鸡蛋,午餐搭配瘦肉,晚餐吃点鱼虾,这样能减轻肠胃单次消化的压力;“贴膘”的同时,还应搭配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既能消耗多余热量,防止脂肪堆积,又能促进营养吸收,让身体更好地适应秋季的变化。
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我们科学“贴秋膘”不必拘泥于“必须吃多少肉”的传统形式,而是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关注身体真正需要的营养,用科学的方式调整秋季饮食。这样既能传承传统习俗中的智慧,又能让“贴秋膘 成为守护健康的助力,让我们在秋季既能享受美食,又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文/刘志萍 刘力)
来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