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环境监测行业领军企业力合科技(300800.SZ)近日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15.01%;归母净利润3981.48万元,同比下降15.56%。在环保行业深度转型背景下,这家手握650万条长江流域监测数据的企业,正通过技术自主化与场景创新打开成长空间。
增收不增利:研发销售费用大增
财报显示,2024年力合科技营收增长动能主要源于空气监测系统扩容及智慧实验室等新业务落地,但净利润下滑则与研发、营销投入激增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公司全年销售费用达1.14亿元,研发费用0.93亿元,同比均显著增长。
尤其在技术攻坚上,公司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智能监测系统仪器部件国产化率超95%,但高研发转化周期短期内难以兑现利润。
2024年公司全年新增有效专利234项,参与制定60项国家行业标准,其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核心部件95%以上自主可控。公司产品和技术储备充足,具备百余项水质监测参数及环境空气常规污染物、污染物组份、固定污染源等全系监测产品。协助环保部门参加了数十次全国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专函致谢。
市场布局呈现多点突破:中标大气监测国家网运维项目,气体监测系统设备实现营业收入6,924.44万元,同比增长105.02%,同时气体运营服务收入也有较大提升;承担云南、湖南等省控站运维项目;研制AlgaeAI-L1000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实现进样、识别、分析技术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已实现多流域100种以上藻属的智能、精准识别,大幅提高分析速度和识别准确度,已在江苏、广西等地现场应用;海外市场拓展至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十余国。长江干流2688公里智能巡测网络持续运行,累计获得650万条污染溯源数据,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国产替代+多场景布局成亮点
尽管利润承压,力合科技的技术护城河仍在加深。
2024年,公司新增有效专利234项,参与6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其地表水多参数监测装备入选水利部推广目录,空气污染物监测系统获评“国际领先”。尤其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构建长江干流2688公里监测网络,累计获取650万条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关键支撑。
市场拓展方面,公司突破大气监测国家网运维项目,中标云南、湖南等多地省控站;智慧实验室业务在湖南、江苏等地落地;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和技术已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然而,新业务拓展代价高昂——大气监测研发费用同比激增,疾控、海洋等新领域尚处投入期,短期内难见回报。
公司管理层表示,当前正处于"数智化"转型关键阶段,需战略性投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构建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的新一代监测技术,实现监测数据广泛采集、分布式处理、穿透式质控,打造数据分析应用“工具箱”与“大模型”,切实提升业务支撑效能。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56.38%,应收账款规模达5.2亿元。对此,公司已在优化订单结构,并探索数据服务等轻资产模式。
在环保强监管与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滑的夹缝中,力合科技选择了一条高风险的技术突围路径。短期看,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的“双高”策略将持续挤压利润空间;长期而言,国产替代的技术壁垒或为其赢得政策红利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