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环保业务收缩VS双碳狂飙100%,永清环保下一个风口是“垃圾焚烧+IDC”?
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2024年,永清环保(300187.SZ)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年营收7.6亿元,同比增17.71%;归母净利润9829万元,同比大增23.10%,扣非净利润更是实现扭亏为盈!
当环保行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艰难转型时,永清环保以“冰火两重天”的业绩结构引发关注:传统环保业务收入腰斩,双碳业务却以100%的增速狂飙。
这家湖南环保龙头如何在阵痛中突围?新晋黑马业务又藏着哪些战略野心?湘江财经穿透财报解码“双核裂变”背后的商业逻辑。
难抵行业寒冬,传统环保业务遭遇滑铁卢
年报显示,公司去年营收7.6亿元,同比增长17.71%;2025年一季度延续高增,单季营收1.73亿元,同比飙涨60.72%;归母净利润9829万元,同比增23.10%;扣非净利润195万元,较上年亏损大幅改善,同比增幅达112.66%。
在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整的双重夹击下,永清环保的传统环保业务遭遇滑铁卢。年报显示,2024年环保业务收入1.51亿元,同比锐减55.88%,土壤修复、危废处置等核心板块均面临订单收缩压力。
尽管手握“硬核”技术——主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发17种新型土壤修复材料、完成江苏瑞和地块等标杆项目,但行业整体需求疲软令技术优势难以兑现为业绩。危废处置领域更显残酷:虽然年处置规模达9.74万吨,江苏永之清、甘肃禾希项目持续运转,但行业价格战已导致处置均价下滑,倒逼企业加速向稀贵金属回收等资源化赛道转型。
“这不是某家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环保产业的结构性挑战。”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地方政府环保支出收紧,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更需要通过模式创新打开增长天花板。
垃圾发电+储能:双碳构筑第二曲线
与传统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永清环保在新能源赛道的狂飙突进。财报披露,双碳业务收入6.09亿元,同比激增100.64%,成为拉动业绩的核心引擎。
垃圾焚烧的“黄金赛道”逻辑:衡阳、新余2400吨/日处置基地稳定运营,参股的长沙5100吨/日项目更显规模效应。不同于传统环保项目的“重资产”属性,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将垃圾发电厂变成现金流“奶牛”——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83亿元,同比暴涨165%,印证该模式的造血能力。
光伏+储能的组合拳:全年超6000万度发电量的背后,是分布式光伏在园区、学校的场景化渗透。更具想象空间的是用户侧储能布局——借力多年积累的工业客户资源,公司在重庆落地的光储项目已形成商业闭环,未来或复制到长三角、珠三角等高电价区域。
碳资产“暗战”启幕:随着CCER市场重启,永清环保在林业碳汇、双碳咨询的布局开始显效。年报显示,其已为钢铁、石化等碳排放大户提供减排方案,这种“咨询+资产开发”的模式,正在打开千亿级碳交易市场的入口。
从“焚烧发电”到“数字能源”的跨界
如果说双碳业务是当下增长的解药,那么董事会在年报中披露的“垃圾焚烧+IDC”战略,则显露了更大的野心。
在数字经济与碳中和的交汇点上,永清环保试图重构商业逻辑: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稳定绿电,支撑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设施运转;反过来,数据中心的余热又可提升焚烧厂能效。这种“能源-数字”共生模式,已在部分区域展开试点。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对环保企业价值链的重构。
另一关键落子在于资源化利用。2025年3月,公司合资成立湖南永之璟,剑指危废中稀贵金属的高值化提取。年报透露,浙江、深圳等地的产能建设已提速,未来或形成“城市矿产”开发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2025年的投资者交流中,永清环保管理层多次强调两大战略支点:“国家级技术平台+全产业链闭环”。
公司明确将AI与大数据嵌入业务升级。在垃圾焚烧领域,利用历史运营数据优化燃烧效率;在储能板块,开发虚拟电厂平台实现“源网荷储”智能调度。更前瞻的布局在于与算力产业的结合——高管透露,正探索为数据中心提供绿电及储能服务,抢占“数字+能源”交叉赛道。
结 语
从土壤修复龙头到新能源黑马,永清环保的“双核+双碳”战略已初见成效。随着“垃圾焚烧+IDC”新模式的落地和稀贵金属回收产能释放,公司有望在环保与能源的交汇点上开辟新增量。
在环保与能源的跨界地带,永清环保的“双碳”故事才刚刚开篇。当垃圾焚烧厂遇见数据中心,当土壤修复技术嫁接碳资产开发,这些看似跳跃的组合,或许正孕育着绿色经济的新物种。
当“双碳”从政策概念转化为真金白银,永清环保或许正站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潮头。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湘企的突围之路,既是一场关于技术与模式的实验,更是一次观察环保产业价值重估的绝佳样本。
2025年,这家湘企能否乘“双碳”东风再攀高峰?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