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 | 胡振鹭
高管相继离职,门店规模缩减、净利润暴跌、大股东减持4亿……在医药零售行业深度调整的2025年,连锁药店龙头老百姓大药房的一举一动牵动市场神经。
5月6日,老百姓大药房公布的一份财报解读会纪要和大股东减持公告的“组合拳”,揭开了药店行业寒冬下巨头求生的真实图景。如今,开店越多亏钱越多——过去几年,连锁药店“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终结。 在经历上市十年的狂奔后,老百姓大药房正经历阵痛期。
01
门店收缩:将以加盟店为主
“2025年全年开店计划为1000家,而且以加盟店为主,主要是老店转加盟。同时在优势市场进行少量的填空式开店和资产性收购。”
在4月30日100多位机构参加的业绩解读电话会上,老百姓大药房管理层直言收缩战略。这一数字与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新增2878家门店相比近乎腰斩。
更残酷的是,行业闭店潮持续汹涌——中康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闭店数达3.9万家,闭店率5.7%,第四季度关店速度进一步加快。

老百姓的境遇也是行业缩影。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门店总数15,252家,较2024年底减少了25家门店,首次出现负增长;新店培育期从过去的12个月延长至12-18个月。
财报显示,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44.13%,2025年一季度再降21.98%,单店年营收不足150万元,较2022年缩水近20%。董秘冯诗倪坦言:“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系新店数量增加、新店仍处于业绩成长期和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
02
利润困局:成本高企与政策夹击
“开一家亏一家”已成行业魔咒。老百姓2024年新开门店中,84%位于优势省份,但新店培育期仍需3-5年,期间租金、人力、合规成本持续吞噬利润。更严峻的是政策环境:国内多地暂停新增医保定点药店审批,而医保资质是药店生存的“命门”。
好在老百姓底子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还有直营门店医保资质门店9158家,覆盖率高达93.03%,但增量空间被政策锁死,未来只能依赖存量博弈。

对此,谢子龙提出“降本增效组合拳”——精简管理层级、严控费用、门店降租,目标2025年节降超1亿元。同时,公司推动“商采一体化”改革,统采销售占比提升至75.3%,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达23.3%,带动毛利率逆势提升0.62个百分点至33.17%。
成本刚性上涨与政策门槛提升倒逼行业洗牌。老百姓试图通过供应链改革和自有品牌突围,但毛利率提升空间有限,若无法突破“增收不增利”怪圈,股价承压或成常态。
03
行业出清:DTP药房能否扛起大旗?
2024年的滑坡不仅是老百姓一家的问题。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乏力、行业监管趋严,这都是药店行业增速放缓的原因。
“预计未来两年,行业出清和市场集中度提升将继续加速。”谢子龙的判断与数据吻合——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药店总数首次环比负增长,中小连锁和单体店在医保合规、处方外流等压力下加速退出。

老百姓则借势加码专业化药房:DTP药房收入同比增长8%至16.61亿元,门诊统筹门店占比超42%,并计划布局县域市场填补特药服务空白。
然而,DTP模式并非万能。政策要求“双通道”药房配备专职临床药师,服务成本高企;部分地区医保控费趋严,处方外流速度不及预期。老百姓虽拥有176家DTP药房,但收入占比仅8%,短期内难成业绩支柱。
04
减持质疑:套现4亿是自救还是撤退?
战略收缩之际,老百姓大药房在5月7日抛出一份减持计划,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将在3个月内减持2280万股,按当前股价套现约4亿元。公司方面称,控股股东减持是为了“调整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
但市场对此并不买账——行业寒冬下减持,难免引发“大股东信心不足”的猜测。尽管公司线上销售同比增长24%,O2O门店达1.26万家,但线上毛利率低于线下,且医保支付尚未全面开放,短期难抵线下颓势。
谢子龙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打好降本增效持久战”,但行业出清周期漫长,巨头能否在收缩中重构护城河,仍需时间检验。老百姓的困境折射出医药零售行业的集体阵痛——当“万店时代”终结,唯有效率与合规才能存活。